【书香★代表】用全新的视角审视历史-手机版亚博
《万历十五年》是值得反复阅读的历史书,内容饱和度高,叙述有颗粒感。最早是从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看到这本书,高育良书记的最爱,一个月前买回来放在床头翻翻,看后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是历史观”?
之前读史书,习惯给帝王和朝代贴标签,用好和坏来评判历史人物,明君、暴君、昏君、忠臣、贤臣、佞臣、奸雄、枭雄、英雄……《万历十五年》让我看到什么是大历史观,每个历史人物都脱离不开国家制度和朝代所处的生命周期,黄仁宇没有通过狭隘的视角细说风云人物,而是通过剖析明帝国的政治体系所反应出来经济、民生、制度、文化等朝代特有的面貌,出示一份结果为制度腐朽僵化,权利高度集中,官僚主义弥漫的“体检报告”。
在这种制度下,无论是张居正、海瑞还是戚继光,都无法从已经僵化病变的制度中扭转明朝走向没落的局面。
对于七个人物,黄仁宇对历史非常严谨,每个人物都全角度展现给后人,即使万历皇帝,也曾励精图治,有成为一代明君的理想,但在认清自己也被僵化的制度裹挟后,在知道自己无法改变朝代命运后,便成了不再早朝、沉迷享乐女色听信佞臣的庸君。
万历十五年,没有任何值得写入史书的事件发生,但却是山雨欲来之前的平静,是大厦将倾前的暗流涌动。
万历期间英雄人物的悲剧一生,揭示着明朝走向灭亡的原因,文官高度谄媚皇权,但又无法将他们熟读书本上的道德观转换成治国的方法论,当制度腐化,英雄人物只能撑一时,当俊杰人物陆续退出,王朝也就被迭代。
“世间已无张居正”:这种局面不打破,文官的双重性格,发展的越来越明显,这也是精神和物质的分离,一方面,这些熟读经书的人以仁义道德相标榜,以发挥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为国家服务,另一方面体制上又存在那么多的问题,给这些文人那么强烈的引诱,理想与现实的距离越来越远,找出一个大家都同意的折中办法,也越来越困难。
在抗倭战争中,功绩最为卓著的戚继光,不是把理想上的事情做得至善至美的将领,而是最能适应环境,以发挥他的天才的将领,他之所以获得成功的要点,在于他清醒的现实感,他看清并适应了当时的政治,而把军事作为必要的辅助手段,这是在当时的环境里唯一可以被允许的方案,至于在一个以文人治国的农业国家之内,谁想要极端强调军事效率?提倡技术的发展而导致军人和文官的并驾齐驱,哪怕他能举出无数动听的理由,在事实上也是绝对办不到的。
作者在书中还评注道:“中国二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律,至明代而极,这就是一切问题的症结。作者的目的,也重在说明这一看法。张居正,海瑞等……都是在这种道德代替法律下的牺牲品。这种牺牲品越来越多,越来越广,就造成了一个可怕的后果。
如今的社会,虽然不会出现封建社会所出现的问题,(法律日益完善)但是道德却走向了双面。我们总能看到一些冷漠的路人,无公共意识。乐于助人,爱护公物似乎都在远离我们,素质低下的行为比比皆是。但是在另一面,道德绑架却时常出现,以道德的名义,强加一副枷锁。这与明朝文臣的行为似乎又有些相似。我们对于道德几乎从来就没有一个客观正确的认识,究竟什么是道德真正的平衡点?是我们现在所要思考的问题。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一本好书最大的价值,让我们通过新的视角审视我们的历史以及历史人物,警醒我们,不应该再重蹈历史的覆辙。(张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