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代表】活在当下 向内生长-手机版亚博
《穆斯林的葬礼》,是中国回族女作家霍达在1988年发行的一部50万字的畅销小说,1991年曾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该书讲述了北京一个回族穆斯林家庭六十余年间的兴衰历史,三代人不同的命运变迁,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形态却又交错纽结的爱情悲剧。
小说以独特的视角、巧妙的结构,将两个时空相互穿插,用中国传统的两个意象玉和月,分别代表父亲韩子奇和女儿韩新月,穿插记叙前后两代人的身世,以及伊斯兰教礼节和回族习俗。揭示了中国穆斯林在华夏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撞击和融合中的心路历程,以及在特定的时代氛围中对人生真谛的困惑和追求。
小说以“玉”和“月”作为每章的标题,从“月梦、玉魔”开始到“玉别、月魂”结束,每章玉、月交隔出现,在小说的结尾又合二为一。两条主线同时进行,“玉”篇描写主角韩子奇与其岳父梁亦清的商海经历和主人公的爱情,“月”篇讲述主角儿女成长经历和爱情旅程。这样不断交替,完整的讲述两代人的人生,直至结尾时的葬礼。
故事大概内容是:
1919年,流浪儿韩子奇随吐鲁耶定去圣地麦加朝拜。一个偶然的机缘使他与琢玉高手梁亦清相遇。从此,韩子奇便走进琢玉的世家,拜梁亦清为师。他虚心求教、潜心钻研,琢玉技术日臻完美,最终成为一代“玉王”,名振京城。他将全部青春倾注在玉器事业上,使濒临绝境的“奇珍斋”重振雄风。梁亦清去世后,韩子奇与梁亦清的两个女儿相依为命,亲如手足,并与大女儿梁君璧结为夫妻。
抗日战争爆发,韩子奇为了不使珍藏的玉器落入日本人手中,忍痛告别不愿离开家园的妻子和未满周岁的儿子前往英国。在火车上,韩子奇意外地见到了正在北平大学读书的妻妹梁冰玉。冰玉因不愿当“亡国奴”,执意与韩子奇一起去伦敦。
1940年,二次大战的硝烟笼罩在伦敦的上空。动荡不安的战争环境,使孤身在外的梁冰玉,对唯一的亲人韩子奇由依恋发展到爱情。最终,两个孤独的人走到了一起。
抗战胜利了,韩子奇和梁冰玉带着两岁的女儿新月回到了北平,见到了几经劫难的梁君璧母子。然而,重逢后的同胞姐妹却成了情敌。面对着冷酷无情的姐姐和懦弱的韩子奇,梁冰玉不得不抛下女儿,只身一人远走他乡,离开了这个已不再属于她的家。
时光荏苒,转眼到了60年代,新月以优异成绩考上北大英文系,她与班主任楚雁潮产生了纯洁的爱情。但梁君璧坚决不准新月与一个异教徒相爱。母亲的冷酷使新月痛苦万分。在新月的苦苦哀求下,韩子奇终于将17年前梁冰玉与爱女诀别时写的信交给了新月。谜底终于揭开了,新月无力承受这沉重的打击,心脏病突然发作,带着满腹的哀怨和思念离开了人间......
1979年,漂泊在外的梁冰玉终于回来。然而,故国虽在,人世沧桑。她想见的、不想见的,都已不复存在。
小说的结尾,梁冰玉徘徊在西山回民公墓,想知道女儿所在的确切位置。却看见人到中年的楚雁潮在淡淡的月光下,拉着小提琴曲《梁祝》。
“雁归有时,潮来有汛,唯独明月不再升。”
《穆斯林的葬礼》,故事很美,可结局很悲。
阅读之后,细细品味,心中五味杂陈。两代人的爱情悲剧,三代人的命运变迁,给人太多的思考:关于神圣的信仰与恪守的礼数、时代与命运、等待与背叛、财富与生命、得与失、爱与恨......
书中的主人公韩子奇,一生悲喜交织,因玉而荣,也因玉而落。幸运的是,他在遗憾中学会了成长,在执着中学会了放下。在他得失无常的人生中,告诉我们:明天和意外,永远都不知道哪个先来。读懂了《穆斯林的葬礼》,我们就会发现,世事无常,意外才是人生常态。
一、当你看清了无常,一切都只是寻常
正如杨绛先生所说:“岁月静好是片刻,一地鸡毛是日常。”
韩子奇自幼父母双亡,在前往圣城麦加途中借宿时,不慎打碎了一只玉碗。为了赔罪,留下来拜师为徒。梁亦清待他犹如亲生儿子,把自己琢玉的绝技传授给了他。为了在有生之年,能有一幅自己的关山代表作,梁亦清便接下了工艺繁琐的《郑和航海图》。师徒二人不辞辛苦,夜以继日,把所有心思都投入到宝船的制作中。苦熬三年,就在宝船即将大功告成之际,梁亦清突然体力不支,碰掉了玉雕上郑和的右臂。三年心血,前功尽弃。梁亦清悲痛欲绝,突然急火攻心,气急而亡。意外突临,让韩子奇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师妹年幼,师娘身体虚弱,奇珍斋也将面临倒闭。可无论怎样,日子还得继续。多年后,他凭借自己的努力,终于重振奇珍斋,过上了富足的生活,还有了一双儿女。他最疼爱的人,就是女儿新月。新月善良、懂事,学习成绩还十分优异,考上了北京大学。韩子奇本以为,好日子终于开始了。然而,刚上大学不久,新月却查出患有严重的心脏病。经过多次治疗,新月还是英年早逝。新月的离世,对韩子奇是致命的打击。他做什么事都没有了兴致,每天不是摇头叹息,就是独自呆坐半天。
季羡林先生曾说:“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不完满才是人生。”
生而为人,谁不是心怀美好,希望在这锦簇花团的人世间活得圆满。可无论我们如何精心谋划,都抵不过命运的突袭。人生无常,无论我们是一个怎样坚强的人,在死亡面前都是那么不堪一击。该来的总会来,该走的也会走。无论我们有多不舍,多难过,面对和接纳死亡,都是寻常人生的必修课。当我们真正懂得了生命的无常,才能珍惜和善待每一个日常。
二、每一次跌倒,都是另一种成长
稻盛和夫曾说:“成大事者与碌碌无为之人的区别,关键是面对困难的态度。”
师父去世,宝船损毁,让韩子奇的人生跌入低谷。此时,老主顾蒲老板还趁火打劫,以宝船尚未完成为由,把奇珍斋洗劫一空。韩子奇只能放低身段,利用蒲老板的贪婪,以帮他继续完成宝船为由,成功拜他为师。在汇远斋,韩子奇遭受着有生以来最大的困境。除了白天琢玉,还得干杂活、守夜店。一日三餐都是馒头和咸菜。还要忍受账房和师兄的欺辱。他仿佛重新沦为孤儿,举目无亲,欲诉无人。为了奇珍斋,只好默默忍受。他明白唯有隐忍坚持下去,才能有逆袭的机会。三年里,他甘做奴仆杂役,讨好每一个人,抢着做最低等的活。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不仅提前完成了宝船的制作,连汇远斋的生意经,也被他在端茶送水间偷偷学了去。他还利用所学知识,让师父的名字永存在宝船之上。目不识丁的他,还靠平日偷学的一些交际英语,打通了与洋人做买卖的通道。离开汇远斋没几年,他就让奇珍斋扬名万里,自己也成了名震古都的玉王。
正如约翰·肖尔斯所说:“没有不可治愈的伤痛,没有不能结束的沉沦,所有失去的,会以另一种方式归来。”
人生漫漫,有苦就会有乐,有悲也会有喜。所有的苦难,都是一场历练和修行。熬过人生低潮的落寞,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低谷,向内生长,才能破茧成蝶,迎来更美好的人生。
三、放下执念,原谅生活的不完美
弘一法师说过:“我们不能一味地放下,而是要在放下之后继续前行。”他希望人们能够从束缚中解脱出来,不再那么沉重,不要凡事都过于执着,而是更加轻松愉悦地生活。
对于韩子奇而言,玉不仅是他的命,还是他此生的归宿。他将一生的心血都投入到琢玉,以及研究玉器中。十年后,他终于实现梦想,成为京都赫赫有名的玉器收藏家。此时,战火却已卷席了大半个中国。他怕玉器难以保全,于是舍弃妻儿,带着五大箱的玉远赴英国。没想到,待他回国后,时局已变。那些价值连城的宝玉已成为国家文物,不宜私藏。可他依然将玉偷藏家中,并固执地认为自己才是玉的守护者。为了守玉,他甘愿放弃自己的爱情,甚至宁愿让儿子初中辍学去做学徒。然而,他执着了一辈子,为之舍弃一切的玉,还是在文革中被全部拉走。痛失宝玉,韩子奇悲痛的昏死过去。在生病的那段日子里,他躺在床上,回顾了自己的一生。这一生,他太沉迷于玉器,却忽略了身边最亲的人。他终于想通,自己不过是玉暂时的守护者,太过执着,只会成为玉的奴隶。他选择放下,坦然接受无玉的生活,并努力去做自己能做到的。他写信给曾经的爱人,请求她的宽恕,并第一次向妻子敞开心扉,忏悔自己的过错。得到妻子的原谅后,他宁静而安详地闭上了双眼。
看过这样一段话:“这世间有很多事,不是努力了就能有所成全,学会放手,才能再次寻找快乐,懂得放下,才能解脱自己。”
当事与愿违时,抱怨和怨恨并不能化解生活的遗憾和不幸。接受不能改变的,努力改变能改善的,就是与不完美的生活,握手言和。只有放下执着,才能看清生活的本质,人生才能自在坦然。
从流浪孤儿到美满之家,从底层杂役到古都玉王,又从一代玉王变得一无所有。每一次,韩子奇在守得云开时,命运又将他拉回到原点。然而,生活中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
这个看似结局不完美的故事,却真实反映了充满矛盾的现实生活。就如同作者自己所说“人生从来没有蓝图,它有黑暗,有花火;有灾难,也有希望。”
所谓人生,大都不圆满。总有一些事,不尽如人意;总有一些意外,猝然而至。我们唯有原谅生活的不完美,坦然接受人生的无常,睡前原谅一切,醒来不问过往。与其纠缠那些毫无意义的事情,不如及时止损,去做一些让现状变好的事情。
我们始终要清楚,活在当下,珍惜亲人和朋友的缘分,这才是我们最应该守护的。(刘涛)